1987年春天,苏州河边的老茶馆里飘着龙井香。穿蓝布衫的秦墨正摆弄着祖传的紫砂壶,壶底"墨林堂"的篆刻被茶水浸润得发亮。二十步外的码头,梳麻花辫的林月蹲在青石板上写生,画夹边角贴着巴黎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——这是她第三年备考。
两股命运线
秦家的紫砂手艺传到第九代,年轻学徒却更愿意去电子厂打工。秦墨守着父亲临终前修补的时大彬款提梁壶,在茶馆二楼开了间工作室。林月这边,母亲把纺织厂下岗补偿金换成油画颜料,父兄却觉得"画画的供到高中够仁义了"。
对比维度 | 秦墨 | 林月 |
每日作息 | 5:30起床练拉坯 | 熬夜临摹莫奈睡莲 |
最大烦恼 | 没人愿学全手工制壶 | 水彩纸总被弟弟叠纸飞机 |
秘密基地 | 茶馆阁楼的陶土窖 | 河堤第三棵柳树下 |
破局者
转折发生在清明前夜。暴雨冲垮茶馆后墙时,秦墨正给日本客商赶制十二件套松鼠葡萄壶。泥胚全泡了汤,却在瓦砾堆里发现林月被淋透的素描本——画着他上个月修复的曼生十八式壶样,每把壶的透视精准得像从宣纸上立起来。
- 次日清晨,茶馆门槛出现三十张工笔壶样图
- 图角压着块雨花石,墨汁写着"赔你的"
- 第七张画背面有铅笔小字:"我能捏立体造型"
窑火与松节油
合作从别扭开始。秦墨嫌弃林月总把绞泥工艺说成"面条技法",林月看不惯他非要用祖传龙窑烧制。"电窑控温多精准!"她举着温度计跺脚,秦墨往窑口添着松枝:"你懂啥,窑变的神韵都在火舌舔过壶身的刹那。"
转机出现在三个月后的香港展销会。他们合作的江南烟雨系列紫砂器,将绞泥技法与印象派光影结合,二十件作品半小时售罄。台湾收藏家捧着雨打芭蕉壶惊叹:"把余光中的乡愁凝固在紫砂里了。"
暗涌
- 1990年林月收到巴黎来信那天,秦墨刚接获故宫修复任务
- 茶馆阁楼的电灯泡悬在两人中间晃悠
- 窑灰和松节油的味道在梅雨季发酵
多年后《传统工艺创新路径研究》(,2005)记载:这对组合最特别的,是保留了手工痕迹与机械精度间的微妙平衡。就像林月总在壶身留处铅笔线稿,而秦墨故意不修整某些窑变的色差。
河堤柳树抽新芽时,装着专利证书和留学签证的两个信封,静静躺在窑口余温未散的匣钵里。晨雾中传来轮船汽笛声,惊飞了屋檐下刚筑巢的燕子。